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百科 >
焦点热门:4、我眼中的“饕餮纹青铜卣”——造型篇(3)

时间:2023-02-11 22:57:09    来源:哔哩哔哩

前文分别介绍了饕餮纹青铜卣的提梁和其“高领内衣”式的主体“罐口”,今天我们再一起来观察一下饕餮纹青铜卣的顶盖,分析分析饕餮纹青铜卣的这顶“高沿大帽”式的顶盖和 “高领内衣”式的 “罐口” 以及提梁间的小小“悖论”。

通过众多饕餮纹青铜卣图片的比对,我们不难发现,大部分饕餮纹提梁卣(不包括异形卣)都戴着一顶造型独特、盖沿尺寸较大的外套式“大帽子”,虽然这顶“大帽子”让青铜卣在外观上显得更加神秘、厚重,也更具仪式感;但是,当我们从实用性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,就会发现——同样作为“酒器”的青铜卣其顶盖远不如青铜壶、青铜盉的小盖子,精致、小巧,易开启。

最近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——我们的古代工匠难道都秀逗了?明明可以把“罐口”这一部分的结构设计的稍微短一些的(如:将下图中的绿色部分剔除);或者用壶盖、杯盖等小巧的内嵌式盖子替代这些厚重的大盖子,不更节省材料吗?省出来的铜锡材料拿来做点武器、农具,不香吗?为什么非得认准了这种笨重的“大帽子”?难道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形式美学或者神秘仪式感的极致追求,就要牺牲青铜卣这种器型的一部分实用性?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说到实用性,咱们需要把青铜卣这几部分器型的特征汇总到一起,才能发现——饕餮纹青铜卣在实用性方面存在的一些“原生障碍”:

1、青铜卣主体部分的“罐口”尺寸过大,盖沿与“罐口”部分的嵌套尺寸过深,开盖时,需要在垂直方向上将顶盖向上搬动差不多两倍的距离(开盖距离≥罐口高度+盖沿高度),才能完全打开青铜卣的顶盖。

2、大部分青铜卣的提梁铸造尺寸都不高,导致提梁与铜盖顶端的钮状把手过于接近,当提梁位于垂直状态或者位于接近铜盖正上方的位置的时候,多数青铜卣的顶盖都会因为提梁的阻挡,无法向上移动足够的距离,完全把铜盖打开。

在造型篇(1)的文章中,我已经介绍过饕餮纹青铜卣的提梁终端圆雕的卡位细节,也介绍了部分饕餮纹青铜卣因为壶身的铜环制作的过于粗壮,从而导致提梁会始终位于顶盖的正上方或者侧上方的情况。

这些原本看起来像是为了“防止提梁从侧面撞击青铜卣主体”而“刻意设计”的提梁小机关,此刻却因为“提梁无法大角度旋转”,增加了打开青铜卣那顶“硕大”铜盖的难度。原本非常Nice的“创意设计”,是因为考虑不周,才产生了这样的制约吗?如果只有一两个青铜卣出现这种情况,我们可以理解为“考虑不周”,可是商、周数百年的时间,数量众多的的饕餮纹提梁青铜卣都在使用这种近似的器型构造,难道这还是“考虑不周”吗?

如果我们再去回顾一下前文中讲过的青铜卣主体的“长罐口”结构,将其与一部分“盖不紧盖子”的展品图片放在一起做对比,就不难发现,将顶盖做大、盖沿做高这件事情,何尝不是一件“不得已的被动操作”。哪些把盖沿铸造的稍浅或者做的太紧的顶盖,有时还真就流露出了一点点“小尴尬”。

在众多的青铜卣展品中,因为盖沿制作高度不够或者盖沿内径存在(不圆滑、有锈蚀凸起等)问题,让顶盖出现无法与青铜卣主体“紧密盖合”的情况,只要你观察的足够细致,就会发现,它们并不是什么稀缺的“黑天鹅”,而是“人群中异常醒目的小蛮腰”。

除了这些“小瑕疵”,饕餮纹青铜卣在造型和实用性方面还有不少的“槽点”可以挖掘,比如:“罐口”和“盖沿”的深度嵌套结构是为了增加青铜卣的气密性,从而更好地保存青铜卣里的美酒吗?青铜卣作为一件“酒器”为什么没有引流的“壶嘴”,需要配合怎样的工具一起使用?既然没有引流装置,这二三十公分的青铜卣,是专门用来做“封坛酒”的吗,长期盛放古代的发酵酒水,青铜卣内部可曾出现过与之相关的腐蚀痕迹?

而这些问题在我看来,已经没有探讨的必要了,因为接下来要讲到的那些被铭刻在青铜盖底部和青铜卣内部的铭文,会告诉我们,为什么饕餮纹提梁(青铜)卣作为一件“酒器”,会在造型上出现一些不合理性。而这些看起来不怎么合理的地方,也就慢慢合理了。

饕餮纹青铜卣的造型篇就先聊到这里了,稍后的“铭文篇”、“纹饰篇”,我们再一起来揭开“饕餮纹青铜卣”的神秘面纱。

2023年2月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读图